酒糟发酵是白酒、黄酒等传统酿造工艺的核心环节,也是生物质能源(如沼气)生产的重要预处理步骤。无论是传统固态发酵(如窖池发酵)还是现代厌氧发酵(如沼气工程),微生物在分解原料中的糖类、淀粉等有机物时,除产生酒精外,二氧化碳(CO₂)作为主要副产物之一,会在密闭或半密闭的发酵环境中持续积累。正常情况下,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会直接引发爆炸等恶性事故,但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局部缺氧环境,引发人员窒息;过量排放还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本;若与甲烷等气体混合,还可能加剧爆炸风险。因此,对酒糟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实时监测与预警,已成为保障人员安全、优化工艺效率及符合环保要求的关键需求。
深国安在线式二氧化碳气体报警器基于非分散红外(NDIR)传感技术,结合工业级可靠性设计,能够精准监测发酵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,为企业提供“实时感知-智能预警-科学调控"的全流程安全管理方案,在酒糟发酵场景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。
在酒糟发酵过程中,二氧化碳主要由微生物的呼吸代谢活动产生:
酵母菌酒精发酵:传统酿造中,酵母菌将原料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(化学方程式:C₆H₁₂O₆ → 2C₂H₅OH + 2CO₂↑),这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。发酵活跃期(如入窖后3~7天),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可达数升/立方米·小时。
厌氧菌群代谢:在沼气工程或深度厌氧发酵场景中,除产甲烷菌外,其他厌氧微生物(如梭菌、乳酸菌)的代谢过程也会伴随二氧化碳的产生(例如:糖类→有机酸+CO₂;或乙醇→乙酸+CO₂)。
原料分解副反应:酒糟中的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分解时,同样会释放少量二氧化碳。
尽管二氧化碳本身无毒(大气中正常浓度约0.04%),但在酒糟发酵的有限空间(如窖池、发酵罐、地窖)中,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:
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,会直接置换环境中的氧气(O₂)。人体对缺氧的耐受极限极低:
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%~5%时,人会出现轻微呼吸加快、注意力不集中;
浓度升至8%~10%时,会出现头痛、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;
超过15%~20%时,可能导致窒息昏迷甚至死亡(尤其当氧气浓度低于19.5%时,属于典型的“缺氧危险环境")。
酒糟发酵环境通常是密闭或半密闭空间(如传统窖池仅留观察孔,沼气罐封闭),若通风不足,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快速积累,而操作人员巡检、清理或维修时若未提前监测,极易因缺氧窒息发生安全事故。
对于沼气工程或以酒糟为原料的生物质发酵,二氧化碳浓度异常可能反映发酵过程的异常状态:
若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偏高(如超过15%),可能提示发酵体系中氧气残留(好氧菌干扰)或厌氧菌群活性失衡(如产酸菌过度繁殖抑制产甲烷菌),导致沼气产量下降或甲烷比例降低;
二氧化碳与甲烷的混合比例变化,还会影响后续气体分离与提纯工艺的成本。
过量二氧化碳排放(尤其是未收集利用的发酵尾气)会增加企业的碳排放压力;若需通过强制通风稀释二氧化碳,则会提高能耗成本(如风机长时间运行)。
深国安在线式二氧化碳气体报警器(典型型号如SGA-500B-CO₂)是专为工业级二氧化碳监测设计的智能设备,其针对酒糟发酵环境的特殊性,在以下方面具备显著适配性:
区别于传统电化学传感器(易受湿度、酒精蒸汽干扰)或半导体传感器(选择性差),深国安报警器采用非分散红外(NDIR)原理的二氧化碳传感器。该技术基于二氧化碳分子对特定红外波段(4.26μm附近)的吸收特性,通过测量红外光强的衰减程度计算浓度,具有以下优势:
高精度:检测范围覆盖0~5%VOL(或0~20%VOL,按需定制),分辨率达0.01%VOL,,可精准识别发酵环境中从“正常背景(0.04%)"到“危险浓度(>15%)"的细微变化;